设置

关灯

第五百三十五章 陕北局势 (2 / 5)

还不赶快来体验!!!

        明廷令三边总督杨鹤“剿抚兼施、以抚为主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崇祯二年(16)年),农民军王左桂、苗美率五万流寇进攻韩城。陕西总督杨鹤手中无将,情急之下,令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。洪承畴斩杀敌兵三百人,贼军溃败,解了韩城之围,顿时名声大噪。

        崇祯三年(1630年)六月,洪承畴被任为延绥巡抚。作为杨鹤手下干将,本该支持上司的“招抚政策”,可是洪承畴没有,他反而大力剿匪。而且不仅剿匪,且并“杀降”!当时被其杀掉的投降“贼军”多达数万,这也是洪承畴出现在每本历史书上都是“反动人物”的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如果读过明末“贼军”史就不难发现,李自成、张献忠曾多次诈降,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再反。明朝多次对“贼军”剿而不死,就是因为这种诈降。由此可见,洪承畴在这方面是颇有先见之明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洪承畴的这一异动,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,那就是他的老上司,提拔与他的杨鹤剿抚之策,在陕西彻底失败,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人再敢受扶,这样,原本寄希望于招抚而平息陕西的崇祯帝,就对杨鹤彻底失望,最后竟然翻脸不认人的将招抚失败的结局全部推在了杨鹤身上,最终将杨鹤锁拿下狱,洪承畴的围剿政策,这也变相的害死了他的恩师。

        而第二个手段就是参倒一批招抚干将,比如延安知府,大力提拔了一批对杆子态度强硬的官吏上位,比如镇压杆子最积极的周暨接任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他这一番动作,却让整个延绥官场更加无所适从。

        直接管辖三边的总督杨鹤用抚,而这个杨鹤下辖的延绥巡抚却用剿,政令上下矛盾,意见互不统一,怎么不让这些下级官吏无所适从?

        于是,赵梓就在这大堂之上惶惶然不知所以,就只能放任城外杆子呼啸劫掠了,自己的事才是大事,其他的都是小事,站队,这是大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