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第六十三章 永徽臣将——玄奘、房遗直、房遗爱等 (4 / 8)

还不赶快来体验!!!

        高审行,申国公高俭之子,初为户部侍郎,后被贬渝州刺史。

        高履行,本名高文敏,字履行,渤海郡蓨县人,唐朝外戚大臣,太尉申国公高士廉长子。门荫入仕,起家秦王千牛备身。贞观初年,历任祠部郎中,迁滑州刺史,迎娶东阳公主,拜驸马都尉,历任户部侍郎、卫尉卿,袭爵申国公;唐高宗即位,历任户部尚书、太子詹事、检校太常卿、益州长史。洪州都督,卒于永州刺史任上。

        虞昶,虞世南之子,字景明,号子艇,会稽余姚人。工书法,曾任写经使,专监督唐朝宫廷佛经的录著抄写,为武则天任命,历将作少匠,官至太中大夫、工部侍郎,封永兴县开国公。

        慧立,天水人,俗姓赵。本名子立,高宗敕名慧立,又称惠立。生而聪敏,有弃俗之志,出家于幽州昭仁寺。博考儒释,敕任大慈恩寺翻经大德,次补西明寺都维那,后授太原寺主。以师博学妙辩,直词正色,高宗频召入大内,与道士对论,甚合帝旨。师见尚医奉御吕才,妄造释因明图注三卷,排斥诸师之正义,乃致书责之,吕才从此销声匿迹。又仰赞玄奘三藏之行仪,遂为之修传,即大慈恩寺三藏传五卷,然师因恐修补不全,遗其诸美,遂藏之地窖不予人观。至临命终,始命门徒掘出。此书后流离分散,乃由沙门彦悰搜购、排列、补校、笺述续成,今流传之三藏法师传十卷,即依此修正而成。

        靖迈,又作静迈,梓潼人,志操高洁,深核经论,气性沉厚,不妄交结。玄奘自印度归来,奉敕为太穆太后于京中造弘福寺,并展开翻译工作,复召十一位谙练大小乘经论而为世所尊尚者,任证义大德之职,师即居其一。居慈恩寺,与普光寺栖玄、弘福寺明浚、会昌寺辩机、终南山丰德寺道宣等人共同执笔缀文,译出本事经七卷。另著有般若心经疏一卷、佛地经论疏六卷、十轮经疏八卷等。

        神泰,曾为蒲州普救寺僧,后应诏人玄奘主持的译场任证义,协同译主评量梵文原意,并评判汉译之意与梵文的差异。

        高智周,字知周,常州晋陵县人,唐朝时期宰相,秘书学士高子长之子。聪敏好学,进士及第,起家越王府参军,迁费县县令,政化大行,入为秘书郎、弘文馆直学士。预撰《瑶山玉彩》《文馆辞林》,三迁兰台大夫,授东宫侍读,称疾去职。起为寿州刺史,为政宽厚,迁黄门侍郎、同中书门下三品、监修国史,成为宰相,迁御史大夫,审定章怀太子李贤谋反案件,以右散骑常侍致仕,卒于家,追赠越州都督,谥号为定。

        许圉师,安州安陆人,许绍之子,有器干,博涉艺文,举进士,授给事中。迁黄门侍郎,同中书门下三品,兼修国史,以修实录有功,封平恩县公。其子畋猎践田,人斥之,子怒而射人,圉师隐而不奏,高宗责其身为宰相,侵暴百姓,免官。后迁虔州刺史,转相州刺史,圉师在州政存宽惠,州人刻石颂美,其下有官吏犯贪赃,事败露,圉师不追究,仅赐《清白箴》,其人自愧而改节。圉师后迁户部尚书。

        郝处俊,字处俊,安州安陆人,唐朝大臣,滁州刺史郝相贵之子,侍中许圉师外甥。早年失去父亲,知礼能让,爱好读《汉书》。贞观年间,进士及第,得到吏部尚书高士廉看中,授著作佐郎,袭封甑山县公,人称为郝甑山;唐高宗即位后,迁吏部侍郎,辅佐司空李勣讨灭高丽,拜中书侍郎,迁中书令,极力反对唐高宗让位武则天,转侍中、太子中庶子。

        戴至德,字行之,小字碧护,相州安阳人,唐朝时期宰相,道国公戴胄嗣子。起家东宫千牛,出任江山县令,迁潭州刺史,袭封道国公,累迁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,迁太子宾客、右仆射,成为宰相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